互联网

·

北京正进入网红城市的鄙视链

许易

 

作为帝都人士最近连遭暴击。

先是被抖音忽悠到新一线城市重庆,以前没少来,但走的是国家地理路线,赏四季之美,观昼夜更替这种,“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

现在是网红打卡路线,从怀粮生煎吃到非遗吴抄手,从网红的咸奶油蛋糕尝到正宗豌杂面,果然味蕾记忆最持久,比自然遗产和精神食粮都饱腹。

游客还给了当地人无比的自信,所有我见过的人都坚信重庆消费碾压北京,经济媲美上海,参考去年的数据,重庆常住人口3100万,超过北京的2170万和上海的2410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次于北上广跻身第4,新一线城市着实后生可畏。

随后,广东佛山又出来补刀。

我因为偶然机会与这里的某500强企业交流,饭桌上对方市场部一位年轻人突然提到,最近去过北京东直门,发现市容稀松平常,著名的簋街还不如顺德的大良镇热闹。有媒体搞出过一份算不上权威的中国城市分级榜单,佛山力压很多省会挤进二线城市阵营,大约也支持了这种信心。

不少中国人初到美国的印象与此类似,原来资本主义老巢并没有想象中的纸醉金迷,几年前我和同事半夜在巴尔的摩的phillips seafoood吃螃蟹,食材真心不错,但街上偶有黑人呼啸而过,确实不如国内的大排档安逸。

从个人观感回到现实数据,去年重庆人均GDP为6.59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2.64万元,佛山是12.98万元和4.96万元,北京分别是14.5万元和6.24万元,一二线城市的楚河汉界仍然存在,只是不再泾渭分明。

我猜想,北京作为超一线城市的面目变得模糊不清,与国家所赋予的功能定位以及雄安新区剥离非首都职能关系不大,而与公众的想象有关。

过去衡量一个城市的咖位,硬指标很多。

传统的数据维度包括综合发展指数,人类发展指数,人口规模,GDP,人均收入,社消总额,财政收入、宜居程度,基础设施(交通、卫生、文化、市政)等等,但没有任何正常人仅仅因为数据喜欢或讨厌一座城市。

数据也不总是客观的,2015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将北京评定为中国最宜居城市,次年中国科学院的《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就出来唱对台戏,北京在全国40个受调查城市中排名垫底,广州倒数第二。

超大城市固然提供了完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发展空间,但文化包容性、生活质量以及对底层群体的亲和力都有缩水迹象。

所以公众观感更多还是聚焦于城市的内在魅力。

《国家地理》2019年的全球旅行清单,久负盛名的地标城市均未入选,获得推荐的都是塞内加尔的达喀尔,密苏里州的堪萨斯城这种风格。

Instagram的全球50个打卡圣地,艾菲尔铁塔轻松夺冠,其他如金门桥、大峡谷、伦敦眼等等都是老面孔,中国有3处上榜,分别是长城、故宫和布达拉宫,画风古朴一如50年前,人气说明一切,不用废话。

他们的榜单都有数据支撑,但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潮流趋势相当可疑。

2016年《第一财经周刊》搞出一份“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希望从商业和消费维度提炼魅力基因,具体包括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和未来可塑性等5个指标,但经过对338座地级以上城市的分类排名,结论仍然是老生常谈,北上广深不出意外的遥遥领先15座新一线城市,今年北京以184.83分雄居冠军,优势反而比去年扩大了。

然而那些坚信重庆比北京繁荣,顺德比簋街热闹的人早就对此免疫了,他们也不care所谓的城市等级,这一代年轻人注重的是能够被直观感知的消费主义,网红城市吊打北京的心理优势大多来源于此。

抖音有个BEST法则,满足BGM(城市音乐)、Eating(本地美食)、Scenery(景观景色)和Technology(科技设施)4个条件就是网红城市。

下沉流量似乎正引导网红城市向新一线城市迭代。

按照抖音的数据,西安、重庆、成都包办了热门视频总播放量的40%,TOP100视频超过4成是美食内容,其次是商业景点,人文、自然景观“出片”门槛较高的缺陷被无限放大,今年入选《国家地理》的梵净山,火得就比毛笔酥慢多了。

流量平台争相讨好城市管理者,无非是害怕贴上“毁掉年轻人”的标签,有些城市因此收获心理优越感,只是额外的副产品。

真正有营养的设问应该是,在解放碑撸串,在春熙路吃麻辣烫,在永兴坊喝摔碗酒,是不是比外滩和国贸吃大餐更有活力的消费行为?

一般来说,大众消费能够带来强烈参与感、满足感、幸福感和获得感,没有什么烦恼是一份麻辣烫解决不了的,不但很容易刺激,还能赋予一座城市更好的公众缘。

消费对税收的贡献也不可小觑,中国过去的消费税有15个税目,设置不尽合理,高档化妆品的税率(15%)还高于游艇税(10%),进入立法程序的新消费税法旨在后移征收环节,促进减税降费,更有利于消费驱动型的城市,这就相对弱化了原来超一线城市在市政、交通、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的隐性优势。

去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破万亿的城市只有京沪,但北京增速只有2.7%,武汉和成都分别达到10.5%,其他如长沙、杭州都保持着高增长。

所以,网红城市可以拿来怼人的优势全都是肉眼可见的。

比如奢侈的攀比物-摩天大楼。

2019年中国主要城市的摩天大楼(高度超过200米,已经建成或封顶)排行榜上,重庆位列第4,仅次于深圳、香港和上海,后面依次是武汉、成都、长沙等新一线城市,北京仅列第15位(当然与严格的限高令有关),在The world’s Best Skylines的全球摩天城市榜单中重庆也挤入前十,倘若再把标准降低到20层(70米)以上的高楼数量,重庆就仅次于香港拿到亚军。

还有中国人消磨时间的购物中心。

去年中国新开业购物中心533家为5年来最多,基本是两种情况,上海开业49家拿到第一原因很简单,人口比东京多了1000万,商业体量却少了500万平方米,亟需恢复到与国际咖位相应的水平,杭州、西安、长沙、重庆、合肥、郑州进入前十之列,则是迅速补齐新一线城市应有的商业体量。

深圳、广州、北京名落孙山,北京甚至屈居南京之后,除了说明新一线城市正处于商业地产及消费的扩张期,似乎没有更好的解释。

最后是大众体感最强烈的“夜经济”。

这被很多网红城市视为管理水平和城市活力的重要表象,包括几个核心指标,如夜间照明、商圈营业时间、手机打卡、餐饮酒吧数量、夜间电影场次等等。

在某媒体的Top20城市夜游指数榜单上,北京仅次于上海排名第2,结果评论区成了大型翻车现场,各地网友纷纷晒出家乡城市与北京的夜间热力图对比。

中国酒吧最多的城市并非北上广深而是成都,排名第2的上海去年酒吧数量下降了200家,昆明酒吧比北京还多44家,位列第3;我们按照大众点评的商家营业时间推算,重庆的夜间餐厅占比27.5%超过上海,已经接近广州的水平。

深夜食堂比任何有形的标准更能抚慰心灵,今年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的前8名都是新一线和二线城市,京东根据用户收货地址变更也发现了相同的趋势,新一线城市兴起很大程度上与他们更具亲和力的外在形象有关。

北京只是最近才强调“夜经济”,今年7月商务局印发《关于进一步繁荣夜间经济促进消费增长的措施》,要求打造4个夜京城地标,升级10个夜京城商圈,培育9个夜京城生活圈,可说是后知后觉了。

在15座新一线城市中,仅有5座北方城市入选是中国经济“北不如南”的缩影,从公众感受来说,南方城市拥有更成熟的市场环境、更浓厚的消费氛围,更惬意的生活方式,除了气候导致的地域差别,主要还是街巷商业文化的繁荣。

单纯以指标来看,北京的表现并不差。

北京的购物中心、盒马、7fresh以及星巴克门店数量都是仅次于上海,排名全国第2,全国20家销售额最高的奥特莱斯有6家在北京及周边。

按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北京便利店指数在全国排名第7,远高于很多新一线城市,711的门店数量仅次于广州、深圳也是全国第3。

北京真正缺乏的是高端消费和社区商业之间的承接。

2019年上半年,北京22家地标购物中心总共引入了335个新的品牌商家,其中女装、女鞋、珠宝、手表等等不是大牌就是潮牌,高端化、奢侈品化非常明显。

但这并不意味着公众的身份认同,没人会因为隔壁老王经常从高档商场拎回LV而备受鼓舞,这只会让大多数人意识到自己的卑微。

而便利店和社区商业解决的是日常刚需,交易频繁,金额不大,不会也不可能提升消费氛围,更不提供额外的心理慰藉,真正满足精神需求的是高品质、高密度兼具社交属性的零售业态,这是网红城市街巷商业文化兴起的核心。

目前来看,京味儿消费不具备心理或社交功能,也缺乏公众印象分,北京的米其林榜单为什么争议如此之大,原因在此,甚至南锣鼓巷都排在马蜂窝最差出片景点(单篇游记配图比例)的前10位。

在抖音Top100城市热门视频中,北京只有2条,远低于重庆的21条,西安和成都的10条。最近几年,北京的旅游消费一直萎靡不振,这从主要节日的数据可见一斑,接待人数和收入都在大幅下滑,除了拜老祖宗所赐,历史文化景区的游客和收入仍然操持增长,其他如现代娱乐景区、自然山水景区和博物馆分别出现14.5%、7%和2.9%的降幅。

流量给网红城市带来的利益肉眼可见。

排名前3的网红城市都是如此,去年西安接待游客超过2.4亿人次,增长36.73%,旅游总收入2554.81亿元,增长56.42%;

成都接待游客2.4亿人次,增长15.8%,旅游总收入3712.6亿元,增长22.4%;

重庆接待 游客5.97亿人次,增长10.13%,旅游总收入4344.15亿元,增长31.32%。

新一线城市的人口也在急剧膨胀,去年武汉在册人口增长30.08万人,西安38.7万人,成都28.53万人,重庆26.63万人,而且后者还有一个更为野心勃勃的计划,就是将目前主城人口从874.8万增至1800万人,太吓人了。

再看北上广深,2017年北京常住人口还有8万的净流入,去年转为16.5万的净流出;上海常住人口减少3万,新生人口减少2.4万,倒是广州和深圳分别有40万和20万的增长。

然而重点来了,网红体质能否成为一种可持续的经济驱动力呢?

我觉得不会!

爆款美食+小清新神曲组成的短视频化妆术,用流量撑起了某些城市的新面孔和虚荣心,但所有外部的感官刺激最终会被适应,被厌倦,一切我们曾经觉得新奇、有趣、好玩的东西随着时间流逝都会变得无聊透顶。

网红平均两年就过气,网红城市呢?

他们确实吸引了更多的年轻人。

按照智联招聘的数据,去年愿意到新一线城市发展的应届毕业生40.1%,仍然向往北上广深的只有27.36%。

BOSS直聘的数据也显示,今年15个新一线城市本地应届毕业生的留存率超过了50%。

但远远落后于北上广深的薄弱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跟的上这波流量平台+消费主义+社交货币的炒作热潮吗?

至少每个网红城市,我都听到出租车司机抱怨上涨的物价和高昂的生活成本,尽管他们是网红经济的最直接受益者。

曾经,那些厌倦了高房价、高物价以及本地人眼神杀的年轻人选择了网红城市,但后者不可避免的正变成他们所讨厌的样子,变成下一个需要逃离的北上广,也许这就是大城市的夙命,为浮名所惑,终将为盛名所累。

 

向作者提问

  • 最新评论

游客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全部评论